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新闻资讯 » 建材租赁 » 行业观察 » 正文

中国建材集团打造水泥行业“航母舰队”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1-12-29  来源:中国建材网  浏览次数:810
核心提示:十天前,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成都成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。这是继成功组建中联水泥、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之后,其水泥版图的
十天前,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成都成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。这是继成功组建中联水泥、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之后,其水泥版图的进一步拓展:未来2―3年,将在西南市场重组整合超过100家企业。

  “重组恰逢其时。”望着台下诸多陌生而又充满期待的面孔,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百感交集,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很多。

  从十年前营业收入20多亿元、负债经营到如今成为国内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与世界五百强企业、营业收入即将突破1900亿元,中国建材集团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包容性成长之路,它更将企业发展孕育于产业价值之中,“四两拨千斤”改写了行业命运。

  一场超然行业之外的较量

  宋志平至今忘不了,十年前他刚到集团上任,就接到传票:企业由于负债经营,债主层层追债,集团公司办公楼被“叠封”了。

  面对困境,怎么办?“不能等靠要,也不能怨天尤人。即便遍体鳞伤,也要果敢地爬起来,迈向市场。”如今,他的回忆风轻云淡。

  迈向市场,往哪走?痛定思痛,中国建材选择生根大行业:从一家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业的名不见经传的企业,在市场潮头中调转船头,回归水泥、玻璃等行业主流产业,做大宗建材。

  一个产研“无缝”结合、集成创新的平台

  据介绍,截至2011年11月,中国建材今年销售收入达到1731亿元,同比增长50%,利润完成127亿元,同比增长109%。

  “可以说,联合重组让企业实现了规模效益,科技创新让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。”宋志平说。

  2005年,中国建材集团与同为央企的中国建材院重组,并以其为基础,整合集团内12家科研院所,组成中国建材总院。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、中国建材总院院长姚燕这样评价二者的“牵手”:“重组真正发挥了各方优势,实现‘1+1>2’的效应,科技从成果库中走出来转化为生产力,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”。

  依靠集团技术中心的“牵线搭桥”,科研院所和企业实现“无缝”对接,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。核电站建设用特种水泥等的开发与应用,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发展瓶颈,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;建材总院与曲阜中联签订合作协议,创建了特种水泥及特种工程材料研发基地;中联水泥与合肥水泥院合作,在河南南阳兴建日产3000吨和日产6000吨的两条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……

  “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,世界上许多创新都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而产生的。”宋志平说,因此,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,中国建材加大集成创新的力度,开展广泛的行业交流与国际合作,在技术资源获取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。

  通过努力,中国建材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。

  截至2010年,集团累计拥有的有效专利1232项,其中包括发明专利224项、已产业化专利766项、前沿技术储备专利49项等。

  中国建材的科研成果不仅带动了行业的技术升级,还成功运用于北京奥运会、上海世博会、高铁、三峡及武器装备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,为建材工业和建筑业的结构升级、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  “作为一家竞争型央企,中国建材能取得今天的发展,主要是由于一直遵循市场规律和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做事。”宋志平说,“‘十二五’期间我国将面临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,中国建材将抓住机遇,进一步履行央企责任,促进行业发展,为国为民赢利。”

  然而,当时建材行业“大而不强”特征鲜明:尽管行业收入与资产规模均属万亿元量级,却产能过剩、企业分散、效益微薄。以水泥行业为例,2006年,我国有5000多家水泥企业,位居前十名的企业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15%左右。

 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新闻资讯
点击排行